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尚竞配资,孤岛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究竟如何?
一组亮眼数据给出有力回应:五年来,孤岛采油厂累计实施侧钻井745口,油井开井率达到89.6%,位列胜利油田陆上油田第一,累计增油突破百万吨,盘活低效资产逾11亿元,原油产量连续三年超产稳产。这场由侧钻技术驱动的“油井再生革命”,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逆袭密码?
困局:成长的烦恼
“十三五”时期的孤岛油田开发战场,曾经历了一场严峻的“成长阵痛”:新老区产能建设如同被按下“减速键”,勘探空间受限与主体单元井网加密饱和,让依赖新井上产的传统模式如强弩之末,老油田稳产基础逐步弱化。
套损问题像侵蚀肌体的“顽疾”,上千口套损井如同生锈的齿轮,锁住千万吨储量,成为导致老油田自然递减加剧的因素之一。尽管加大新钻井的速度,但新老区产能规模依然持续下降,难以遏制储量的失控步伐,稳产底盘日渐松动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报废、长停井导致负效资产上升,2020年负效折耗达到1.15亿元,影响盈亏平衡点1美元/桶。若全部采用新井来恢复失控储量,需要年新钻井160口左右,势必导致折耗增长、人均管井数上升、风险管控难度增大。
能不能打破被动定式?能不能止住下滑趋势?孤岛还行不行?采油厂党委剑指核心:盘活废弃资产,破局突围!
破局:小井筒里的大乾坤尚竞配资
所谓“侧钻”,就是给老井进行“微创手术”。它不同于常规钻井的“另起炉灶”,而是从老井井筒侧部“打新井”,就像在旧房子里开新窗,既能利用原有井网基础,又能以更低成本盘活老油区。
从2019年起,孤岛采油厂将“侧钻技术”的战略定位从单井的“井筒重建”逐步升级为“井网重构”,锻造出一条从精准井位储备到核心技术配套、精益管理提升的低成本高效能侧钻技术链。
孤岛油田馆1+2单元,27个零散砂体曾因井网不完善“营养不良”。技术人员像绣花一样“一小层一认识”,用老井侧钻织密注采网络,在未打一口新井的情况下,产量上升65吨/天,采油速度提高0.2%,水驱控制程度提高11.9%。
经过多年努力,地面可实施的停产及报废井基本治理完成,年产油能力30万吨。2025年,孤岛采油厂调整工作重心,锚定“少井、多控、高产、长效”目标,攻关焦点由停产报废井转向无效低效井,将274口高含水井和35口低液井作为治理“第一方阵”,挖潜阵地逐步转移。
东16-平10井套变低效治理后,产量由1.3吨上升到13吨,成为孤岛第一口大斜度套内开窗井、第一口水平井换井底、第一口钻完井一体化的成功案例。2025年,该厂实施侧钻工作量57口,单井产量由0.8吨提高到5.3吨,实现了“无效变有效、低效变高效、高效再提效”。
“科学用活侧钻技术,每一口侧钻井都以‘老井身’焕发出‘新井魂’,在地下油藏中辟出效益开发‘新阵地’。”油层工程专家谢向东话语中带着破局的笃定。
蝶变:老油田的“第二春”
吃到“侧钻”的红利,孤岛采油厂技术创新的脚步更加有力。
针对侧钻井井眼小、产能释放难的痛点,技术团队研发出“水力喷砂射孔+小井眼防砂+高效解堵+长效举升”组合拳,实现“提质、提速、提效”三大技术迭代升级,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,平均单井液量提升3—5吨。
“侧钻技术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,而是一场开发理念的革命。”孤岛采油厂副厂长郑昕说,“从‘井网加密’到‘井网重构’,从‘被动稳产’到‘主动挖潜’,我们走出了一条老油田低成本高效能的重生之路。”
以高效高质为“指挥棒”,从井位论证到施工验收,孤岛采油厂建立了“厂长挂帅、多部门协同”的作战体系。地质人员带着油藏模型“逐井过筛”,工艺人员按照“先易后难”排兵布阵,5月底前已有121口批复,井位实现“方案最优、效益最好”。施工中,“驻井监督+风险预判”模式让浅层气、高压区等“隐形陷阱”无所遁形,确保了作业全程风险受控、质量过硬。
如今的孤岛油区,曾经的长停井旁立起了新井架,低效井场重现“出油欢歌”。截至目前,侧钻井日产油同比增加70吨,油水井开井数持续攀升,盈亏平衡油价逆势下降。
这些从老井筒里“长”出来的新希望尚竞配资,不仅为高效开发注入了强心剂,更向业界证明:只要创新不止,老油田永远有“青春密码”。(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尹东宁)
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